爭當振興民族醫藥的先鋒
               ----訪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徐鏡人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充分發揮祖國傳統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揚子江藥業集團要爭當振興民族醫藥的先鋒,開發更多的特色中藥,造福人民健康,要在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走在最前沿。”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徐鏡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揚子江藥業集團從1971年的一個鎮辦小廠起步發展成為中國制藥行業的“領頭雁”。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產值、銷售突破百億元,銷售收入、利潤排名全國制藥前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徐鏡人并不因為創造了驕人的業績,成為行業的排頭兵而沾沾自喜,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加快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讓傳統中藥更好地造福人類。
    “中醫藥是我國5000多年燦爛文化中的瑰寶,將中醫藥發揚光大,造福全人類,可以說是所有揚子江人的愿望。建廠初,我們確立了走振興民族醫藥發展道路的戰略,義無反顧地高舉起‘求索進取,護佑眾生’的理念大旗,致力于民族醫藥的發展。中華醫藥寶庫中有著許多老中醫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驗方’,但能夠得到老中醫親自賜方的病人卻很少,我們意識到這一點,走上了依靠老中醫開發各類中藥新品、治病救人的征程。1993年,著名中醫泰斗董建華獻出了治療胃脘痛的經驗方‘胃蘇飲’,我們采用現代生產工藝研制開發出純中藥胃藥‘胃蘇顆粒’。如今,作為中國胃藥市場的‘常青樹’,胃蘇顆粒已累計銷售20億多元,以其高質量、高療效為無數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捎去了福音。近兩年,《人民網》、《搜狐網》等權威網站及100萬消費者投票,胃蘇顆粒獲得‘中國市場產品質量用戶滿意第一品牌’、‘中國藥品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等殊榮。幾年來,我們通過挖掘祖國傳統中醫寶藏,先后成功開發出胃蘇顆粒、經前平顆粒、百樂眠膠囊、黃芪精口服液、脈絡通顆粒等一大批療效獨特的中藥新品。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2003年‘非典’肆虐,我們及時向市場供應和捐贈抗病毒的中藥新品,有力地緩解了病情,發揮了傳統中藥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
    徐鏡人說,振興中醫藥首先要實現中藥現代化,中藥現代化是個系統工程,關鍵要靠科技創新,這方面,揚子江藥業集團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我們在集團總部建立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科技“孵化器”,吸納高科技人才從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同時,還在南京設立了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采用大孔樹脂吸附、超臨界萃取等新工藝、新技術著力提高中成藥的質量和療效。不久前,我們與山東中醫藥大學合作,采用現代生產工藝共同研發的純中藥制劑“經前平”顆粒,一舉填補了國際上治療經前期綜合征的藥品空白,改寫了國內外中西醫均無專門治療此類疾病特效藥的歷史,成為21世紀中醫藥學對治療經前期綜合征的一大重要貢獻,給全世界的經前期綜合征患者帶來福音。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經前平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實,“經前平項目”獲獎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攻克了世界級的婦科難題,填補了國際上這一領域的空白,提高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它昭示著加入WTO后,療效獨特的中藥完全可以在國內外醫藥市場上煥發“春天”,造福全人類。
    在采訪過程中,徐鏡人也坦言,目前國際中藥市場每年16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日本產品占80%,韓國產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國家占7%,我國僅占3%左右,約5.8億美元,其中70%還局限于亞洲市場,而且在這極為有限的出口額中,絕大多數還是初級品,中成藥僅占1.26億美元,而大多數是以食品添加劑的形式出口。因此,如何光大弘揚祖國中醫藥,讓中藥真正“走出去”,去占領盡可能多的國際市場,除了制藥企業自身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科研成果轉化速度外,國家在體制、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共同促進中醫藥及民族醫藥的發展。(劉良鳴)